2024年4月2日下午,区小学自然、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学科“跨学科实践活动”主题研讨活动在青浦豫英小学举行。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区小学两类课程研修基地核心组成员,小学自然、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学科的任课教师,共计60余人。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两类课程教研员陈雪娟老师、小学自然学科教研员张敏老师和劳动学科教研员韩正娟老师作专业指导。本次活动由区小学两类课程研修基地核心组成员、豫英小学隋艳玲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环节。
背景介绍
活动伊始,隋艳玲老师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学校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对本次研讨活动的背景做了介绍。(照片14)
随后,豫英小学校长徐剑兰老师围绕“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我们该从何着手开展研究?”“可做的主题和内容浩如烟海,我们该如何选择呢?”“该如何设计跨学科课主题学习方案?”“学校层面该如何进行评价与保障?”等问题交流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实践。
微论坛
小学自然、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学科的教师代表做经验交流。
豫英小学秦维老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出发,以《真事真做启真智,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题介绍了《我为珠颈斑鸠宝宝筑巢》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案例。该案例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任务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学习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关联,加深学生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从实践中不断获得多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豫英小学尤诗意老师立足自然学科分享了《以链式任务驱动跨学科实践——以<校园微角落灯光设计师>为例》的实践案例。尤老师将真实问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围绕驱动性问题构建链式问题及相对应的子任务,由此构成学习活动链。在活动中,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教师及学生对学校图书馆的灯光改造需求,实地考察灯具市场及青浦图书馆,探究不同灯具的照明效果,形成学校图书馆的灯光改造方案,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得以提高。
佳禾小学袁仪嘉老师从劳动学科角度出发交流了《指向真实问题情境的劳动跨学科学习——以<植物标识牌的设计与制作>为例》的实践案例。该活动以真实任务“为植物制作标识牌”为支点,打破学科壁垒,设计项目方案;以合作学习为方式,开展实践,深化学习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劳动学科的跨学科实践活动。
教学观摩及研讨
豫英小学邹萌老师执教学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制作植物标识牌》的第三课时《我们的植物标识牌怎么样》。
本节课是项目成果的制作环节。教师以一张植物标识牌制作的评价表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设计图并相互评价,在小组合作制作标识牌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和简单工具进行制作,在模拟测试标识牌的防风防雨环节中,利用直播功能,引发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改进标识牌。
在研讨环节,豫英小学杨诗意、实验小学周银珠和唐海波、青教院附小吴肖燕、庆华小学张定浩等老师分别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工程设计的关键要素、家校社资源的有效运用和数字化技术赋能学生学习等方面对本主题及本节课的实施效果做了交流。
专家总结
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自然学科教研员张敏老师、小学两类课程教研员陈雪娟老师和劳动学科教研员韩正娟老师分别作了专业指导。
张老师以《强化学科实践 推进综合学习》为题,做了三个“转向”的强调,即从分科学习转向立足学科的主动跨界、从唯一结果转向复杂问题解决、从知识传授转向面向未来素养培育。
陈老师帮助老师们理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关键,即要关注问题导向,她以《制作植物标识牌》为例,理清活动主线即解决植物标识牌“为什么制作?为谁制作?做的怎么样?”,既要关注学科要求,又要趋同,即不同学科关注的侧重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是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要求上。
韩老师肯定了本次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研讨意义,在设计跨学科主题活动时,学科教师之间要经常性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向学校倡导的特色发展与特色创建靠拢,借助家校社资源,把面铺得广一点、深一点,把跨学科主题学习做得更加丰满。
本次跨学科实践活动研讨是小学自然、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三门学科打破学科边界开展研讨活动的首次尝试,旨在探索基于一门或多门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的实践,进一步加强课程综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知识整合,以此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