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象丰富、思维敏捷,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而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非稳定的特征,且注意力不易持久,这决定了不管是在在家庭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中,都应当注重激发并维持孩子的兴趣需要。兴趣就是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会变得快乐,活动才会变得有趣,我们常说要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有些事哪怕再累也做得动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动力就是兴趣,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动力呢?如何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现在很多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开始,就千方百计想孩子学得好,懂得多,所以家长把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得满满的。事实,孩子多学点东西是好的,家长这个出发点也是好的。但自己的孩子是否喜欢学呢?家长就不理,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使孩子学得非常辛苦、吃力,不想学。孩子好比各种的树苗,有的像松柏苗,有的像杨柳苗,有的像榕树苗等,不论是什么树苗,都可以长成各种各样的材料。所以做父母的责任,并不在于强迫孩子学这一样,不学那一样,而是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自由宽松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选择感兴趣的、喜欢的事,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有些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搞一些小制作。而家长就认为这与学习无关,就加以阻止,限制他们,不准他们做。其实.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动脑,不懂的时候,他们就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和书籍,这就是学习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孩子还会学得自觉、开心,况且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又能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如我的孩子特别喜欢车,家里有了新车特别喜欢研究一下,看到我洗车就来帮我,虽然人小但我还是让他洗车,打蜡,很累但很值得,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如何清理漆面上污垢,擦什么部位用什么毛巾,如何使用机器打蜡和抛光等,这些东西虽然和学习无关,可是在两个小时的劳动中,他的动手能力和精神意志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家长们不但不应该阻止他们做,还要根据孩子的这个兴趣特点,为他们提供有关的条件,创造机会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和比赛。因为学习的主体毕竟是你的孩子,你觉得有用没有用,孩子想学才最重要。
许多事实证明了,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规定”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这样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
(二)要注意把兴趣与知识、活动学习相结合,以培养和激发新的兴趣。
有的孩子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痛,布置他写这个,他说没做过;写那个,他又说没去过、没见过,不知怎样描写。事实上,有很多事孩子真的没有经历过,没有切身的体会,但又不能不写,于是他们只好这本作文书抄抄,那本作文书抄抄,马虎写几句来应付,成了真正“作”出来的作文。对于这样的情况,其实解决方案很简单,那就是去看,去听,走出去活动。我的学生都很擅长写《一件快乐的事》和《我的朋友》这类的文章,为什么?很简单,我们班的家长经常组织亲子活动,一起烧烤,一起采草莓,一起包粽子……有的学生爱动,有的学生爱静,也许有他不喜欢的活动,但这么多的活动中总有他喜欢的,我们常说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这种快乐就是兴趣,就是动力。在活动中朋友也有了,看得也多了,做得也多了,真的要他去写,那他写的时候就得心应手了,写出来的文章也必然具体、真实,有血有肉,他会把自己的制作过程,把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遇到困难时怎样想办法克服等等都具体地写出来。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章比那些老套的“八股文”好看多了,所以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多参加有益的、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与学习联系起来。总之,家长应该要注意把兴趣与知识、活动学习相结合,以培养和激发孩子学习和活动新的兴趣,新的动力。
(三)解决孩子兴趣丧失的障碍,用成功的体验获得持续力。
很多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的挺好,玩的挺开心的时候突然不学了,不玩了,让人十分莫名。其实像这种孩子兴趣丧失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如果我们加以探讨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活动,而是某种突发因素导致的,如上学时被老师批评了,读错了字遭同学的讥笑,想玩游戏却因为破坏规则被人嫌弃等等。这些原因逐渐在内心堆积起来后,因为某个诱因爆发,一下就对学习、对活动失去了兴趣。这时我们父母首先要和孩子自由沟通,以温和的态度和孩子探讨为什么不喜欢学习。这里,孩子什么话都可以说,不管他的理由多么可笑,父母也不可责骂或取笑。当孩子把不喜欢的理由都说出来之后,孩子自己就会发现他不喜欢的原因并不是学习、活动本身,而是被老师批评了,被讥笑了。父母了解他的问题所在,就要为他及时解决。例如,可以和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获得老师的帮助;在孩子自身有错的情况下要找出自身的不足。帮助孩子解决障碍,恢复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这种解决应该是客观的,公正的,而不是一味偏袒自己的孩子。不过这样还是不够的,鼓励孩子获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功感才能维持孩子学习和活动的兴趣。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长应该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去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当他体现到成功的乐趣时.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在这里继续以洗车打蜡为例,自己洗过车打过蜡的人都知道,洗车连着打蜡很辛苦的,如果天气热的话就更累了,那怎么办,分开做嘛,今天天黑前先洗车,打蜡就打一个面,先实现个小目标,第二天起来一看,打蜡的地方特别亮,就特别有干下去的兴趣。小目标完成大目标,看着光亮鉴人的车,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孩子就不断取得进步。孩子树立目标.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渐进,能操之过急。家长要耐心引导,具体帮助,使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用手机给长辈发短信,请求长辈给孩子回短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竞赛和利用“报酬效应”激发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需要动力,“竞争”就是支配人类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比起一个人努力,不如和对手竞争能更大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让孩子和同班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写作业,看谁写得既快又好。孩子也可以暗中找一个比自己成绩略高的同学作为对象,暗下决心,争取逐步赶上和超过他。不怕对手强,就怕没目标,目标就是动力,一旦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有一种就是给予“报酬”,给孩子设定在达到某个目标或阶段后,以奖赏的形式来满足他的欲望。如前面所说,我儿子比较喜欢劳动,常常帮我洗车,可是洗一次车打一次蜡要两个小时,成人干这么长时间也手酸脚酸的,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再有兴趣也坚持不了多久,因此我们商定每洗一次车打一次蜡按照市价支付他报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维持他的劳动热情。同理,在学习上也是一样,小时候家长常常跟我们说,考三个100分就奖励三百块或者去锦江乐园玩什么的,听到这话,我们都会为了得到奖赏而专心致志地学习,并尽可能表现的更好以求得更大的“报酬”,通过自己奋斗得来的快乐会让这种乐趣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