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在敬业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了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坊第二次专题培训活动。
临近期末,针对学生品德评语的撰写和全员导师制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家访这两个话题,工作坊导师冯志兰给老师们做了精彩的分享。
期末品德评语
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因此,教师的品德评语尤其重要。冯老师就评语的作用、当下评语撰写的现状等为老师们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就如何撰写品德评语给出了五方面的建议:个性鲜明、分寸得到、情理交融、描述具体以及内容真实。冯老师结合自己撰写的品德评语,分享了有效做法,在案例分享中让老师们对撰写品德评语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个性化的评语离不开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和素材累计,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让“爱”写进学生的心里。
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的家访指南
冯老师诠释了全员导师制下家访的意义,在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特点,家庭情况的同时,要更关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当起学生的“知心朋友”。冯老师从家访的前期准备、家访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家访后的梳理等方面一一进行了指导。
培训中,班主任们听得十分认真,不论是问卷调查的设计、给家长的一封“见面”信,还是家访时的穿着礼仪、谈话内容,冯老师结合自身经验和智慧与大家分享,引起老师们的共鸣。
本次培训内容实在、可操作性可借鉴性强。通过培训,我们的班主任们也在点滴成长。希望在优秀导师的影响下,老师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用心浇灌,让每朵花更好的绽放。
学员感受:
陆晓丹:聆听了冯老师关于品德评语撰写的讲座,让我深受启发。冯老师寥寥数言的评语,字字句句反映了老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彰显了老师的睿智,凝结着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与热切的期望。是啊,如果在撰写评语时,老师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能给出改进的建议和方法,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帮助。
张徐伟:每到学期末,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就到了给学生写评语的时候了。老师对学生的评语很重要,评语代表了老师对学生一个学期学习、生活的评价。此次冯老师的讲座让我学会了给学生的评语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类型化的。每个学生的评语应该是老师对这个孩子本学期具体表现的评价。老师在撰写评语时应“少一点随意,多一点用心;少一点套用,多一点个性;少一点教条,多一点真情”。
赵嘉莉:听了冯老师的讲座,对于新接班的青年教师,十分受用。让我了解如何做好一次家访工作。新接班进行例行家访,是为了增进家校间的了解,拉近老师与孩子的距离,同时更好地做好家校共育。让家长了解老师不仅教书育人,传授知识,更希望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性格,挖掘他们的潜力,点亮他们的心灯。其次希望家长能给予孩子们良好的生活环境,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伙伴和好榜样。
华臻宁:此次讲座冯老师聚焦“期末品德评语”和“全员导师制背景下的家访指南”,通过梳理期末品德评语的现状,将自己撰写评语的心得分享给老师们。冯老师总结出“个性鲜明,分寸得当,情理交融,描述具体,内容真实”这六个评语要素,为老师们的评语撰写提供了策略性的妙招。冯老师的期末评语走心、动情、有趣,丰富了我们评语撰写的思路。
接下来,冯老师又结合自己的班主任经验,帮助班主任们提升自己的“家访”技能。冯老师事无巨细地列出家访前的准备,如提前准备“家访袋”、提前预约、有理有节等,特别是她的“家访必备神器”,让我感受到她在家访时的用心和细心。冯老师不断强调,要多聆听、共情,只有赢得家长的信任,才能更好地教育和陪伴孩子。家访后的反思是我们经常忽略的,经过梳理学生的资料,总结家访经验,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班级情况,跟进并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冯老师至今依然工作在一线,所以她分享的案例和经验,她的传递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走进班主任的心里。
顾晨婷:今天听了冯老师的讲座,有种醍醐灌顶,“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感触,作为青年班主任,写评语一直是我每个学期期末最为头疼的“任务”,但是在冯老师的讲座中,我发现其实班主任的工作就在“平时”,平时注意观察,及时记录,每周综述学生的成长点滴;班主任工作就在“四联单”,一份简单的评价单,通过生生评,师生评,家长评,让我们全方位了解孩子。在冯老师的讲座中,我发现一直抱怨的班主任工作,其实只要用心,用上好的方法,就会让我们“事半功倍”,就会让我们的班级管理更加有纪律,有组织,有个性,有人情。包括家访活动,也不再是班主任头疼的任务,而是走进家长,走进学生的一座桥梁。这次的培训让我感受颇深,我想在接下来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也一定会将冯老师带来的“宝藏培训”,运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
杨雨晴:“一封信、一张表、一套文具”,冯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家访的创新性,十分细节又接地气地让大家扎扎实实有所收获。如同冯老师最后的点睛之笔,家访后的反思不足,才是我们反感家访,觉得麻烦的原因。通过培训,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家访的思考,更好开展家班共育。
撰稿:王婵燕
审核:唐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