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婴有言:“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工修之,则成国宝。”孩子也如同一块璞玉,需要精雕细琢。那么,父母在家庭中应该如何实施养成教育,才能使自己变成雕琢宝玉的良工之一呢?在几轮新生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0%以上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在学校里,常常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丢了东西没有意识找回来,鞋带松了还在操场上奔跑玩耍……还有甚者,到了中高年级,家长还有要求到校喂饭的。小学一、二年级正是生活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习惯?哪些生活习惯是一年级新生必须养成的呢?
一.什么是习惯?什么是生活习惯?
萨穆尔·斯迈尔说:“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什么?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习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使人终身受用。人们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长久地保存下来。中断了某些行为习惯,当需要时,沉淀在大脑的无意识马上就会被唤醒,肢体感官便能按定势作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在一个人需要恢复过去的某些行为时,其达到熟练的时间比初学者快得多。而生活习惯,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而这些生活习惯又反过来影响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二.生活习惯的缺失会造成哪些影响?
好的生活习惯使人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去考虑就立即反应,好的生活习惯无需高度集中注意力就能顺利完成一系列动作,既节省精力又能提高功效。而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会给一年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而这些习惯带来的影响往往是终生的。
1. 拖延时间,降低效率。
在生活中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学生,其表现多数是自理能力差,因而做事拖拉,没有较高的效率,往往给他一个小时,半个小时能完成的事还没有做好。
2.影响健康。
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健康生活的保证。一年级新生的睡眠、饮食、卫生等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而良好的健康状况正是孩子终身发展的必须保证,没有了健康的体魄,就无法为孩子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习。
习惯是有迁移的,不好的生活习惯,往往会迁移到学习中去。因此,生活中做事散漫、没有责任心、不能自我约束,往往也会在学习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4. 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减少。
在培养生活习惯和技能的同时,往往也会促进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力。家长在生活中不注意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造成孩子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缺失,娇惯的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与品格本身就是“双生子”。
三.一年级新生需要养成哪些习惯
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跨越,意味着孩子要渐渐独立,因此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不能及时培养,那么对他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那么哪些生活习惯是必须养成的呢?
1.生活习惯:早睡早起的习惯(晚8点,早6点半左右),早晚刷牙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卫生的习惯,勤剪指甲的习惯,物有定所的习惯等。
2.生活技能:自己穿衣脱衣的技能,自己穿鞋系带的技能,自己刷牙洗脸洗脚的技能,自己盛饭的技能等等,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做。
3.劳动技能:帮父母摆放碗筷、整理自己的书桌、拖地板、洗碗筷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小家务。
4.文明礼仪的习惯:懂得基本的礼仪如:对人要用适当的称呼、礼貌用语,懂得跟伙伴分享,尊重家里的长辈和学校的老师等。
四.如何培养一年新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一个孩子,就跟马拉松选手一样,大概在他10岁之前,父母要像教练那样培养孩子学习的“基础体力”,也就是优良的习惯,然后他就极有可能被同一集团的优秀朋友们带着跑向终点,否则越是在高速行进中是很难跟得上的。
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养成都要经历下面3个阶段:
制度制约。此时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为略显被动,却是必经阶段。例如孩子做完作业需要检查,有时还需要家长提醒,逐步养成习惯。
自觉行为。在此阶段,行为由他人督促变为自我督促。这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问自己:我检查了吗?
自动行为。连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时候,行动已经自动化了,已经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如果不检查,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细检查之后才坦然。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
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制力差和发展的不平衡,靠孩子自己实很难养成好的习惯的,需要父母的计划于监督,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因此,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来配合学校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一)要善于激励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鲁姆斯说: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它受到激励的时候,其能力发挥可达80%---90%。
家长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适当的激励。这种激励,可以是一番话、一件实物、一个表情,但这种肯定会给孩子一种积极的影响和暗示:我能行,我可以做得更好。在这样的内驱力驱动下,孩子会争取更大的进步,习惯养成就能更加顺利。
案例1: 千年的铁树开花了
一年级2班的小燕患了轻度自闭症。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给予的评价是“不可能让她跟其他的孩子一样。”接班的王老师跟其他学科老师一起想尽了办法,让她开口:进办公室所有老师都会主动朝她微笑,跟她打招呼;班里所有的孩子都会主动邀她一起玩游戏;每次看到她的情绪变化,王老师总会跟她主动谈心……可是见效甚微。争孔雀章(礼貌章)对她而言简直是座大山。当别的小朋友都已经获得了一大堆小红花的时候,她的那个记录栏里还是空白。王老师想到了好办法,她悄悄给家长打了个电话。这天放学的时候,王老师主动摆手跟小燕大声说:“小燕,再见。”小燕嘴唇动了动,虽然没有回答,她的脸上有了一点笑意。第二天的晨会课上,王老师大张旗鼓地高调表扬了她,说小燕有礼貌地点头微笑回答王老师了,王老师觉得应该奖励她一朵小红花。全班同学都友好地鼓掌同意。小燕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她孔雀章获得的第一朵小红花。
回到家,她意外地发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站在门口夹道欢迎:“祝贺小燕同学获得了小红花!”大人们高兴地鼓掌,并张罗着把小红花贴在家中醒目的位置。小燕没有说话,可是喜悦的表情逃脱不了爸爸妈妈的眼睛。
第二天,当王老师再跟她说再见的时候,她终于轻声说出了那句:“再见”。之后,她渐渐地能跟王老师说说悄悄话了,后来越来越开朗了。小燕妈妈终于放下了悬着心,说:“千年的铁树开花啦!”(案例提供:实验小学王芳老师)
(二)要关注“第一次”
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能让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家长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不良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抓住“第一次”的教育契机,让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的授与孩子的受是一个回合一个回合的“较量”,孩子在过程中不断试探家长原则的底线。因此当孩子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家长要及时抓住契机,强化教育,让孩子明白这种错误是不好的,不能养成这样的坏习惯。
案例2: 邋遢王变成了小蜜蜂
一年级6班有个男孩子叫小凯,以前在幼儿园的时候是个活泼好动的邋遢大王,一身衣服到放学的时候就已经看不到原来的颜色了。在家里,自己的房间更是凌乱不堪。只有当奶奶上他家的时才会帮他收拾下。
一天放学后,一向兴高采烈的小凯回到家闷闷不乐的,看着自己书房里乱七八糟地突然大喊大叫,然后哭了起来。妈妈仔细问过了之后才知道今天小蜜蜂章颁章,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小蜜蜂章(自理章),就是他一个人的胸卡上还缺少一只小蜜蜂,他觉得很没面子。于是妈妈赶紧跟他一起想办法,怎么争得小蜜蜂章。两个人约法三章,每天做好功课由妈妈督促检查小凯自己收拾书桌,房间。每天早晨,妈妈负责检查小凯的个人卫生,放学后再由妈妈检查,然后在客厅冰箱上的检查表里贴好记录,让全家都来监督他能不能做到自理。就这样,一个星期坚持下来了,老师和同学都看到了他的进步。当他获得第一面小红旗的时候,他高兴地一回家就贴在了那张表格上,让妈妈回家第一眼就能看到。再后来,他果然如愿得到了小蜜蜂章,连学校里的值日生工作都好几次获得了班主任的表扬。老师说他,从邋遢大王变成了小蜜蜂了。(案例提供:实验小学 徐健)
(三)要给予适当的惩罚
任何一种教育,如果没有了惩罚,就是不完整的。如果只有赞美、表扬,没有惩罚,孩子的人格形成也是不完善的,对孩子习惯的养成也并不利。
教育,需要惩罚,惩罚首先是表明父母的一个态度,明确哪些行为是你们赞成的,哪些行为是不赞成的,一定要旗帜鲜明。惩罚的条件要跟孩子沟通好,约法三章,但是提的条件要合情合理,孩子能接受,然后说到要做到,树立这个威信很重要。惩罚是一个必须要用,但是应该是一个无可奈何的,最后的手段。
尤其是家长要认识到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虐待;而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有足够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扶正祛邪,让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在实施惩罚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技巧和方法,不是对孩子进行冷嘲热讽,更不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罚"法运用得恰当,会让家庭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案例3: 不爱刷牙的宝宝
一年级的小丁,爸爸妈妈始终喊她宝宝。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刷牙,尤其是睡觉前。一听到爸爸妈妈叫她刷牙,她就胡搅蛮缠,不是哭闹,就是逃离。妈妈很生气,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宝宝又哭着不肯刷牙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妈妈不喜欢不爱卫生的宝宝,你一个人呆在房间里吧。”然后就把孩子一个人放在房间里,把门关了。不管宝宝怎么哭闹,就是不像以前那样放弃坚持,爸爸妈妈一个也不理她。过了一个小时,宝宝看爸爸妈妈真的不理她了,于是用手轻轻敲了两下门。妈妈知道宝宝想通了,就赶紧给她台阶下,问:“是不是宝宝想刷牙了,叫妈妈帮忙挤牙膏啊?”宝宝点了点头,于是妈妈就立刻帮宝宝挤好牙膏,一旁陪同孩子刷牙。
现在当年的宝宝已经高中了,从那次开始,她坚持每天两次刷牙,甚至又一次生病了,父母要求她赶紧睡觉,她都坚持刷牙之后睡,说是习惯了,不刷牙睡觉难受。(案例提供,实验小学 池凤仙)
教育的惩罚是一门艺术,但又是很危险的。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让明白孩子为什么惩罚,惩罚的目的是什么,同时不能伤害到孩子的身心。达到教育的目的即可。
(四)宽容“反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孩子的行为难免会有反复。家长一定要给予理解,科学对待这种情况。
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其实就是跟孩子的坏习惯和错误行为较量的过程,在较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拉锯战。因此,家长要理解和宽容地对待孩子的反复行为。
要善于观察,进行比较。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行为发生反复,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对反复出现的坏习惯进行比较,看看每次出现的行为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点,找到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
要及时发现亮点,进行鼓励。在对孩子反复的行为比较中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进行及时的表扬,让孩子懂得只要有改进,父母就会看到,自己就会得到认可和肯定。
案例4: 爱拖拉的明明
明明是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子,阳光活泼,就是做事喜欢拖拉。尤其是做作业,他总是喜欢东张希望,一会找点零食吃,一会跑到客厅去看看大人们在干什么。爸爸妈妈想了好多办法,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两个人就轮着在书房里看着孩子做功课。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家长的威严,他没有办法,只要抓紧时间做作业。时间长了,他老毛病又犯了,一会喊肚子疼要上厕所,一会指挥爸爸妈妈倒水要喝水。幸好明明的爸爸妈妈很有办法,他们给明明设计了一张游戏图:冲关。每天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功课,明明就可以把自己的小红旗往上走一格,等冲到山顶就可以让爸爸妈妈给他一份神秘的惊喜。神秘惊喜的刺激,让明明的动作明显快了很多,但作业质量又下降了。于是爸爸妈妈又调整了小红旗的标准,要求又快又好。就这样,明明的作业时间明显减少了。等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他已经不需要爸爸妈妈的“坐镇”监督,自己能管好自己,做完功课,自己检查,然后插上小红旗,城里爸爸妈妈的放心“产品”了。(案例提供:实验小学 徐蓓)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一点一滴、天长日久慢慢形成的,因此家校合力,关注细节、及时教育,着眼人的综合发展,才是有效促进孩子习惯养成的方法。
友情小贴士: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的其他一些学习习惯:
(1)认真倾听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如家长给孩子讲了故事后可以请孩子复述,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理解能力。
(2)教孩子理解老师和父母的要求。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4)避免做事拖拉。
(5)养成阅读背诵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