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过不同层面的深入调查发现,一年级孩子在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与人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缺少良好的习惯,进入小学阶段之后,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造成更大的障碍。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意思就是学习的关键期在小的时候,抓住这个关键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就能顺利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因此,关注孩子习惯养成,应对孩子入学初的关键问题对于一年级家长尤为重要。
一、幼小有哪些差异
小学以学为主,幼儿园以养为主,在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作息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家长认识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孩子适应学校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帮助孩子一起迈好学校生活的第一步。
1、学习环境不同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的地方,为了避免孩子离家后的焦虑和紧张,很多幼儿园都布置得很有家的氛围,让孩子感觉亲切温暖。同时幼儿园里活泼、明快,富有童趣的装饰也非常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而小学阶段学生有一定的学习任务,为了避免学生上课时注意力的分散,教室环境布置因此相比幼儿园布置就简洁明快一些,而且多数以文字为主,内容兼具美观和教育功能。
2、学习任务及学习方式不同
幼儿园以养为主,主要任务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要养成“主动学习、主动管理情绪、主动解决问题和主动调节社交关系等等的好习惯。”在组织孩子游戏式的活动中开展教育,以培养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
小学有严格的教育大纲规定教学任务,精心设置安排的课程和目标,这就决定了小学的任务以学为主。学习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方式,课余还得有一定量的课外学习,如听、说、读、写等。
3、作息时间不同
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宽松,不仅有一定时间的午睡保证,期间还有用点心、做操、游戏等大量的放松时间。而小学因为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一般都有严格的教学时间安排。从早上8点半左右正式上课开始,每35分钟一节课,除了午休时间(没有安排午睡),每一节之间都只有10分钟的休息时间。相对节奏比较快,时间比较紧凑。
4、小学特有的少先队、儿童团组织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
小学阶段的少先队、儿童团组织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儿童组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而少先队、儿童团组织的出现,刚好符合了低年级段孩子模仿、探究成人社会群体的需求。很多孩子向往成为儿童团、少先队,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一些优秀的队员、团员更是他们眼中学习的榜样。抓住入团、入队这些教育契机,就能很好地教育学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幼小衔接不适应带来的典型问题
从家长、学科教师、新生同伴各层面对学生在家中、学校、社会各种环境中的行为进行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尽管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孩子在知识广度、创造力等多方面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近年来,一年级刚入学新生身上因为幼小衔接产生的心理不适应,存在着较多典型的问题。
1、学习能力
调查发现,因为学习方式和学习压力的改变,新生入学以后学习过程中必须形成的一些学习习惯,如:上课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动脑、认真完成口头练习等,由于心理上对小学生活的排斥、恐惧,往往要经过老师、家长的教育、督促、评价、反复刺激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乃至比其他年级多好多个反复才能养成。课程的压力和孩子日渐娇生惯,与小学教育起始年级的行为需求,成了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拦路虎。
2、生活自理能力
调查发现,很多新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很弱小,需要大人的照顾和保护。尤其是年轻的爸爸妈妈忙于日常工作,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孩子是“隔代领养”——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生活起居,因此就更加溺爱,造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中有70%以上的孩子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在学校里,常常可以发现一年级学生丢了东西没有意识找回来,鞋带松了还在操场上奔跑玩耍……还有甚者,到了中高年级,家长还有要求到校喂饭的。
3、适应能力
因为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以养为主,午间还有午休的时间,很多学生面对课程的压力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每天早晨会怕起床上学。他们不喜欢新学校,因为不喜欢新学校给他们带来的压力,不喜欢新的学习方式,因为新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觉得趣味少了很多,不喜欢新的老师,因为新老师每天要盯着他们完成一定的学业任务。
4.学习兴趣不高
少了幼儿阶段丰富多彩的故事、游戏环节,35分钟的课时里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思考、学习,成了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师的大难题。而一旦这些问题反馈到家长面前,新生家长的焦虑、困惑又难免会对学生产生负面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觉得学习就是一种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来避免或者减少问题的发生呢?
二、做好充分准备,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
(一)关于孩子的准备
1、心理准备
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向孩子表示祝贺,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家长可以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
2、物质准备
在开学之前,父母要为孩子购买书包、铅笔盒、尺、橡皮、铅笔刀、铅笔,以及必要的练习本等文具用品。文具尽量以简洁、实用为主,避免购买一些花式繁多、有香味、功能复杂的文具,使之成为孩子课堂上的玩具。
(三)关于家长的准备
1.了解小学低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期
关键期就是人生学习的最佳期,在这个年龄段实施最佳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最佳期就很难弥补,有时甚至会终身难以弥补。
经研究发现儿童的想象力等特殊才能在12岁以前得不到开发,就再也无法培养到儿童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2.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得失。
作为家长,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但还是要理性地认识到孩子是有差异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同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训练。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有的孩子善于绘画,有的喜欢音乐,还有的身体协调能力比其他人都好。不要轻易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去跟别的孩子的优点比。
同时,科学研究发现,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次就可以牢记的,要经过27次的反复记忆才能成为永久的记忆。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案例1:
98分之后
一位做教师的母亲得知自己读一年级的孩子考了98分之后,说了两句话,一句表扬的话让孩子神采飞扬,一句问句,立刻让孩子失去了神采。第一句话体现的是教育者的理念:“亲爱的宝贝,你太棒了,考98分可是很不容易的啊!”孩子立刻眉飞色舞,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可是接着这位做老师的妈妈就说了第二句代表妈妈身份的话:“班里有几个一百分啊?”孩子的脸一下晴转多云,因为她听出来妈妈还不满意,她看到的是别的孩子考一百分,不是自己考98分。孩子没有告诉妈妈班里几个同学考了一百分,转身回房间不再愿意跟妈妈说话。渐渐地,孩子不再愿跟妈妈分享自己的心情。(案例提供,实验小学 池凤仙)
不过分期待,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绩,更关注孩子的习惯养成,这才是科学的育儿观。
3.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好的习惯能影响一个人的终生。
孩子的训练从入学开始。“学问没有捷径”,家庭学习非得从入学后立刻开始不可。不能让孩子认天真地认为:随随便便读一读,便想得到好成绩,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定要从第一天开始,每天都要化一定的时间“陪读”,由扶到放,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4、懂得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学会督促孩子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暑假里要有个过渡。
一年级孩子大约需要10小时睡眠,家庭学习时间、游戏时间、入浴、用餐时间都必须确定,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如果上小学后,还得家长叫才起床,则是依赖心的表现。早晨起得晚,连上厕所、吃早餐都来不及就到校的孩子,第一堂课就哈欠连连,缺乏朝气,只是坐在位置上发呆,也有很多孩子忘了带这,忘了带那……这样就无法集中精神上课。
5、懂得必须限制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机的时间
很多调查都指出——看太多电视会带来负面影响,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问题很多。有调查发现,电视提供的图像功能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就文字产生图片的想象能力。而看电视的时间越短,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越佳。
要改变孩子边看电视边用餐、聊天的习惯,每天限制时间,而且规定完成功课才能玩,节目内容也必须注意,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针对节目内容充分交换意见。
6、在生活中让孩子学会忍耐
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就是忍耐。生活中能够忍耐的孩子,在学业及社会生活方面都容易获得成功。所以不论运动或游戏,让孩子学习忍耐吃苦是很重要的,家长让孩子忍耐饥饿、口渴、寒冷、疲劳等等身体的苦痛,一些昂贵的玩具叫孩子忍耐到生日或重要节日再买,这样,孩子对于想要之物没办法立刻得到,可以培育出忍耐心,精神因此得到锻炼,使孩子拥有自信。
案例2 : 我想要一双旱冰鞋
一年级的小黄,家庭条件不错,因此养成了浪费、不懂得珍惜等一些坏习惯。当班级里很多同学说起了在学溜冰,他缠着父母要给他买一双溜冰鞋。在征求了班主任老师的意见后,爸爸妈妈要求他每天做一件小家务,换取2元钱劳动收入,等积攒到了足够的钱,爸爸妈妈就会给他买溜冰鞋。
一开始,小黄的积极性可高了,他每天在家找事做,一会帮爸爸擦皮鞋,一会帮奶奶洗碗。因为奶奶的宠爱,有时候他一天就能挣十几块钱。后来爸爸妈妈开了家庭会议,调整了工资方案,根据劳动的难度和时间,把每件家务的付费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尽管小黄表示有些不满,但开家庭会议这种民主的氛围他非常乐意接受。因此在充分了解了各种劳动报酬的价格之后,他点头答应了。于是他开始挑选劳动难度大的家务做,爸爸妈妈同时会监督家务的质量,他又嫌能赚钱的家务太烦,省力的家务赚钱太少。但爸爸妈妈坚持原则,不再修改“协议”,他只好妥协。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有偿劳动,他终于积攒到了买溜冰鞋的钱。当他数着钱,爸爸问他什么时候买旱冰鞋的时候,他说:“我再想想,究竟买什么东西好。我有点舍不得一下子都花掉这些钱。”(案例提供 实验小学 杨君)
7、学会期待和鼓励,以此去推动孩子不断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鲁姆斯说: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它受到激励的时候,其能力发挥可达80%---90%。
家长要懂得“好孩子是夸出来”,会用各种方法表扬自己的孩子;不要指责自己的孩子笨,尤其不能当众责备孩子。
案例3:
站在餐箱前的小男孩
中午值日的时候,德育处的老师发现一1班门口站着一个小男孩,正等着其他同学吃完盒饭把餐具放在餐箱,他仔细地检查每一位同学的餐具摆放得是否整齐。一旦发现有人放得不整齐,他就赶紧动手摆放好。老师问他,怎么想到这么做的,这个叫小凡的男孩子说他就是想帮大家整理好。第二天,德育处的老师在广播里表扬了这个男孩子,班主任才知道这个男孩子已经从开学坚持到现在了。
等小凡回到家,妈妈高兴地表扬了他。并在家里的白板上贴上了一句:小凡主动帮同学们整理餐具,妈妈很高兴。妈妈对小凡说,以后小凡做了好事,学习有进步了,妈妈都会在白板上贴上一句话。让每一个到家里来的客人都知道,我们家小凡是个多么聪明可爱的好孩子。小凡连连点头,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线。
这个原本成绩一般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期待、鼓励下,渐渐成了同学们信任、喜爱的班干部,由于他对自己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他的成绩也渐渐名列前茅。(案例提供 实验小学 夏晓红)
8、让孩子体验“学会”的喜悦,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会支持孩子。帮助孩子一起发现兴趣爱好,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养成有兴趣,能坚持的习惯。
平时要多让孩子体验“学会”的喜悦,当孩子明白了一件事,学会了一件事,家长就要表示赞赏和肯定,让孩子树立自信,这种自信心会使小孩越来越爱学习。
案例4: 让孩子喜欢经典
很多家长都喜欢让孩子读点经典文学作品,但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立意高远,文学内涵深远、有些作品文字生涩,很多小学生都不愿意品读。有一位一年级孩子的家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从讲故事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由浅入难,从点到面,让孩子对厚厚的《三国演义》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她先从聪明人的故事入手,临睡前给孩子讲了一个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讲得有声有色。孩子一下入迷了。第二天要求再讲,这位妈妈又讲了一个诸葛亮的空城计……如实几天,孩子天天缠着妈妈讲诸葛亮的故事。妈妈就及时推荐了一本书,告诉孩子,除了诸葛亮之外还有许多聪明人都在这本书里。妈妈讲的这些故事里面都有,请她自己看。
孩子开始投入到《三国演义》中,看得津津有味,不懂的地方,妈妈及时介入解释说明,很快,几个星期以后,她就能在同学之中宣讲《三国演义》了。又一次,语文老师上课,讲到聪明人的故事,问孩子们能不能介绍一些聪明人的故事,她站起来举手发言,把书中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的精彩故事讲了好几个,赢得了同学和老师的赞叹。从此,她课外阅读的兴趣就更高了。(案例提供 实验小学 池凤仙)
9、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物质环境:安静、适宜的空间
家庭的物质环境是一种家庭环境文化,一个安静、适宜的家庭环境体现出“桃李不言”的特点,能使学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 成为一个懂得收敛、举止得当的人。
精神环境 :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
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显得特别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相处和睦,充满友爱,这样的环境不仅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能促进孩子心理生理的正常发展。相反,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产生危机乃至情感破裂,如父母离异等,会使孩子产生恐慌不安的情绪和自卑、孤独等不良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